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蔡励才:数字新消费,城市设计运营的正确赛道

SuDW 苏州国际设计周 2022-07-18


2021年,随着苏州国际设计周进入她诞生以来的第四个年头,苏州市政府在苏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了“扩大苏州国际设计周品牌影响力”的要求。如何让苏州国际设计周这场一年一度绚烂烟火的余晖照亮更多的角落,成为了苏州国际设计周在未来三年将面对的主要挑战。

 

以助力苏州打造“设计之都”为目标,2021苏州国际设计周期间将发布七个评估城市更新运营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并以此为开端,为苏州引入包括苏州设计中心、数字消费转型基金在内的文创产业载体和配套措施“五件套”,让创意设计与这座古老的城市产生更为深刻的邂逅。


这一连串的设想,都离不开作为苏州国际设计周数字新消费产业顾问的蔡励才:一位不被专业背景和身份框定的“文创人”。


蔡励才

苏州国际设计周数字新消费产业顾问

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非遗赋新与乡村振兴工作组执行组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旅游贸易分会副秘书长、梦享联合智库创始人、[非常×星喀]非遗产业虚拟加速器创始人


从连锁消费起步,经营过民办博物馆,也作为评审和专家看过了数不清的创业项目。蔡励才每次看似难以预料的切换赛道,实则有着清晰的路径。而这条路径也最终将他引入了城市智库的领域,为了更大的愿景出谋划策。

 

苏州国际设计周对话蔡励才,希望洞察到的不仅是苏州国际设计周的未来,还有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未来。




从连锁消费到城市智库

在文创之外看文创


时间回到2006年到2010年,彼时从事连锁消费行业的蔡励才正不断在特许经营的领域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怪升级"。


从为企业担任高管、开疆扩土,到获得上海紧缺人才办颁发《特许经营高级经理人资格证书》,再到进入上海连锁经营协会,并因此接触到了小肥羊、格林豪泰等国内知名连锁品牌,蔡励才完成了对自身基础知识体系的塑造,同时也因为在协会中参与会展和媒体的工作而得以跳脱出商业的惯性思维。



在商业领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蔡励才有了转换赛道的打算。时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位从欧洲回来的朋友希望将1000多台在国外收藏的打字机、留声机、收音机、计算器等带到上海进行临展,几经周折,蔡励才和这位华侨友人、媒体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团队,终于在老上海法租界片区打造了一家打字机博物馆,蔡励才也顺势完成了一次惊艳的转身,成为了这个博物馆的主理人。


 位于上海法租界吴兴路的打字机博物馆,是上海最早的“网红”空间之一


蔡励才回顾说,初入文博领域的这三年给他带来的启发和成长难以估量。这座“闹中取静、梧桐环抱”的怀旧博物馆,是当时上海最活跃的民间博物馆之一,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前来举办派对、组织沙龙、开展活动,成为了火遍当年豆瓣和微博时尚艺术青年圈子的打卡胜地。


汇聚了近50个主题俱乐部精英,年均200多场活动,涵盖了设计、非遗、版权IP、建筑、影视、动漫、戏剧、音乐、传媒、创业、金融、公益等多个领域······浸润在大量跨界知识和密集信息交换中的蔡励才,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思维体系,能够在面对陌生领域时迅速梳理信息、抓取要点。



主理三年多,运营趋于成熟的博物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被纳入到国家文化遗产日以及博物馆日到系统中。通过这样的契机,蔡励才对国内文博方面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勾起他对非遗跨界赋新的浓厚兴趣,并勾勒出一个幻彩新生的“非遗未来”,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非遗产业虚拟加速器的雏形。

 

2014年,安心放手博物馆主理工作的蔡励才,前往北京参与了团中央举办的第一届“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依靠前一阶段的积累,经历了从赛事组织者,到执行者,再到评委的整个流程,按他的话说,也“越来越会看项目了”。

 

从这时起,蔡励才开始为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创业赛事担任评审工作,同时担任多家准上市公司的战略顾问,并因此成为上海、北京等地多个领域的专家库成员。这一过程让他接触到了许多项目背后的资本机构,并且注意到了创业投资和创业服务对于创业项目发展深刻的影响。



同时,在工作上越来越频繁接触到科技创新项目的蔡励才,开始意识到了科创成果与文创成果间普遍存在的差距:“为什么文创项目难以出现像科创领域中频发的独角兽现象?”


蔡励才认为文创赛道缺乏了一种“超级中台”的能力建设与赋能机制,能有效打穿打透“人才、版权、内容、产品、营销、流量、资金、政策”等要素闭环,进而规避文创赛道“小而散、多而杂”的无序发展格局,打造“点-线-面-网”重构文创跨界整合的运行系统,为城市新文创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对于在创新与创业,创投与创服,科创与文创这三组“双创”领域中都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的蔡励才而言,汹涌来袭的数字经济浪潮才是文创领域破局的关键之一。而在近两年加入城市智库领域后,蔡励才对这一结论又有了在城市战略层面上更具系统性的理解。

 


数字新消费

让有限的空间拥有无限的可能


对大众而言尚属新鲜词汇的“城市更新”,在蔡励才眼中其实一直在发生,只是一直以来都以旧城改造一类的形式示人。而对于今天的城市更新,在物理翻新之上更需要被关注的是空间中内容的运营。

 

针对这一趋势,蔡励才做出了他的分析。一方面,城市主力消费人口的迭代早已发生,传统的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将越来越难以有效地匹配由95后、00后构成的“Z世代”群体多元化的体验需求;另一方面,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让同等单位的空间产生更高的价值,也就是盘活城市空间的“存量”。


在他看来,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城市更新的前沿阵地,正是因为这座城市更早地面临了这些挑战。而他当初在打字机博物馆的主理,则是一次对城市空间更新活化的先行探索,让他能够敏锐地梳理出关于城市更新未来方向的两个核心观点。

 

从武康路到西岸,再到TX淮海,上海城市更新的路径一马当先且百花齐放,物理层面上的翻新只是这些大热案例的最表层


“第一个观点,就是你需要欣赏并且主动拥抱城市未来的主力人群,他们才是引领城市更新和消费升级的主力军。”蔡励才强调,当下一、二线城市中的新项目,其中的佼佼者几乎都做到了对目标群体需求的精准匹配。


这种匹配的背后是对于精准群体的人文尊重,而这种尊重与同理心的体现,则在于开发者和运营者对于目标人群足够深入的分析后形成的一种共识机制和成熟心智。


谈到城市更新的未来憧憬时,蔡励才详细地描绘了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图景:依循在地文脉与城市基因,在城市中的多元个体之间,没有“代际感”与“违和感”,彼此欣赏与尊重,相互理解与包容,充分体现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与创造性。通过城市“微小”更新和空间“精细”运营,逐步拓宽产业链和边界线,形成“城市、产业、空间、人、消费”五位一体的有机耦合,构建一个“共生、互生、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明高级形态。


 

细致的前期调研,无疑将增加项目前期的各项投入,城市空间的形态或许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速度。比起马不停蹄地制造新空间,如何让一个项目健康成长、持续产生价值,既是进入存量开发时代后城市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这一点,蔡励才总结的第二个核心观点,就是要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创造无限的价值:新的空间要学会拥抱数字科技,更要有塑造价值的能力。

 

通过对数字创意、多媒体、可视化、体感交互、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未来城市空间的内容可以与使用者进行更有效的匹配,更可以大大降低内容迭代的成本,有效地延长一个物理空间的使用寿命。而在技术和内容载体形式的更新升级之外,内容本身和运营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在充分认识它所面对的人群的基础上,要能够承载并展示这些人群能够认可的价值。


 

蔡励才补充道,当下城市空间资源的稀缺,对更新后的空间运营能力有着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如果说这种运营的核心是内容,那么内容的核心就是人,即这个空间的每一个使用者。他们将不仅是内容的受众和消费者,更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从而可持续地为这个空间注入源源不断的机能和活力。

 

“健康且长效地发展”,在我们与蔡励才关于城市更新的话题中无数次地被提及。而当这样的思考从单个空间的层面被扩展到城市的整体层面,如何为政府、开发商、市场和社会各相关方构建一套通用且实用的评价和对话体系,则是蔡励才眼中城市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结合多年来在城市经济与文化多个领域的经验和观察,蔡励才在文化、投资、税收、产业、人才等七个维度,总结出了一套用以评估城市更新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指数,并计划在即将到来的2021苏州国际设计周期间发布。


 

面向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蔡励才预测,未来的十年将是更多城市走向并拥抱城市运营的十年。紧邻上海,在城市发展上紧随一线城市,但同时保留着浓厚城市特色的苏州,也将成为探索城市更新运营的前沿阵地。

 

这既是蔡励才希望在2021苏州国际设计周上正式发布这“七度指数”的背景,更是希望未来在苏州能有更多案例反哺这一评价体系,为全国各地的城市更新提供更生动的参考,而2021苏州国际设计周就将成为实践这一体系的开端。



让策划先行 让产业生根

让设计周永不落幕


从城市运营的角度出发,蔡励才认为2021年的苏州国际设计周不仅要站在更高的产业高度,也要足够“接地气”,要与不同的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建立沟通和互动的机制,更要勇于挖掘和拥抱新生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苏州国际设计周一定要走进人们的生活,只有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需求挂钩,才能让设计持续不断地得到消费。而如何进一步放大苏州国际设计周的长期效益,一个固定的载体空间不可或缺。

 

这也是为什么苏州需要一个城市设计中心,甚至一个设计街区、一个设计小镇,能够为更多像苏州国际设计周这样的事件提供充分发挥的舞台,并充分利用这些事件的余温孵化出本地的创意设计社群和创意设计产业,乃至一种城市创意设计文化。


2021年,苏州国际设计周与北京751达成战略合作

 

蔡励才强调,无论是设计中心,设计街区,还是设计小镇,都不能走先改造,后招商的老路子,成为又一个产业园,步行街,和旅游景区,而是要走精细化城市运营的道路,把长线内容和运营规划前置,同时将具有高附加值的科创应用场景和设计服务等产业与这些空间载体进行深度绑定。这是当下大部分文创和文旅商圈还未具备的属性。

 

要实现这一设想,一个数字消费转型基金必不可少。基于多年来在创业投资和创业服务方面的观察,蔡励才指出,这样一个基金的最大价值不是在于对项目的投资,而是在于对各方资源的梳理和调度。

 

通过新消费产业资本运作牵头,设计周搭台,让不同设计产业链的上下游与人才资源和政策有机地相互匹配,形成新的赛道,再将不同来源的资金向这一赛道靠拢,从而为这些设计空间构建一个可以不断孵化优秀创业项目的自我造血机制。

 

蔡励才与我们分享到,近段时间来他与北京科意文创在海南和苏州多地的参访,也让他对从苏州国际设计周,到苏州设计中心、设计街区和设计小镇,再到成立数字消费产业基金的“五件套”规划有了更为清晰、更具画面感的反思和畅想。



对于全力打造成为国际自贸港的海南,蔡励才认为刚结束不久的首届消费博览会将为海南未来对国际资源的引进和国内资源的向外推广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观察里,海南消博会上各种门类、各种风格、面向各种消费水平人群的产品汇聚一堂,与前沿的消费模式、科技、创意和设计在海南这样一个具像化的场景中激烈碰撞,必将在未来形成引领新业态和新赛道的强大引擎。

 

而随着作为海南传统业态的文旅消费受到疫情的冲击,其同质化竞争严重、内容属性不强的问题也进一步显现。海南文旅产业将如何跟上海南作为国际贸易港和国际设计岛的定位,对于海南的城市更新运营而言将是一个主要的挑战,也是以即将到来的海南国际设计周为首的海南“五件套”发挥作用的舞台。


 海南骑楼老街


在苏州,开发较晚但保留了更多古朴气质的黎里古镇,以及太湖上如同隔世桃源的漫山岛,都给蔡励才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他看来,这些小而美的地方是幸运的,作为还未经过充分开发的稀缺资源,未来的规划和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

 

对于地处丝绸产业带,临近多个丝绸小镇,但商业开发痕迹仍未泛滥的黎里,蔡励才形容这是一块璞玉,需要通过精细的雕琢展现它最好的气质。


黎里古镇


比起加入古镇类景区同质化严重的“内卷”行列,蔡励才大胆地提出了一种“三区融合”的新型人文新场。他认为像黎里这样的古镇更应该成为一个可以承载并见证艺术和设计创作的“社区”,和汇聚丝绸产业链上高附加值关键节点的“园区”;而当足够多的有意思的人,在这里做了足够多有意思的事,这样的生态也将把黎里变成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景区”。

 

而在谈到漫山岛时,蔡励才则抛出了一个创意设计力量与在地居民共建集体经济,形成共同富裕的反哺机制。


蔡励才(中)考察漫山岛


在他眼中,这个在繁忙都市外偏安一隅的小岛不仅可以让艺术家和设计师专注创作的理想聚落,同时还具备成为慢生活、慢村、慢食体验样板和标杆的许多要素。


只要运营得当,这样一个从前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同样能成为带动周边城市更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

 

 

从横跨了三个“双创”的个人经历,谈到城市更新走向精细化运营的未来趋势,再到对苏州国际设计周、对苏州文创产业与城市更新的未来畅想,蔡励才强调,从个人到产业再到城市,大家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共同进退的关系,这也正是要用运营角度看城市更新与发展的逻辑所在。

 

蔡励才为我们总结到,无论是对于苏州国际设计周,还是未来的苏州设计中心、设计街区、设计小镇,如何将成果转化,如何让价值变现,如何把产业落地,都将是无法回避的挑战。要应对这样的挑战,关键在于要把聚焦点落到产业上,拥抱数字经济和消费场景,用产业设计的逻辑去解读和推动设计产业。

 

在产业、创业、投资、消费等领域都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刻见地的蔡励才,期待他的加入让苏州国际设计周在第二个三年里迈向新的高度。




-END-


采访及撰写 | Garlic_P

编辑 | Pan

设计|侑里


-苏州国际设计周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